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

讀書心得:《木箱上的男孩》

2016文狀元小學組選書簡短讀後(4)
《辛德勒名單:木箱上的男孩》
The Boy on the Wooden Box: How the Impossible Became Possible...on Schindler's List
作者:萊昂.雷森 Leon Leyson
譯者:呂玉嬋
出版社:國語日報
出版日期:2014/08/05

電影《辛德勒名單》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,反映二次大戰中,德國納粹政權迫害猶太人的集體暴行。你如果對二戰歷史有興趣,大概都會了解納粹集中營的種種行徑。這本書珍貴之處,在於主角當時是小男孩,他平實的道出當年怎麼受到辛德勒先生的庇佑,得以逃出生天,說真的,有好幾段真的純粹是憑運氣。

作者寫法淺顯,適合高年級以上同學閱讀,這本選書可說是延續《打斷史達林的鼻子》,除了讓同學們可以多認識歷史事件,不侷限在閱讀自己有興趣的範圍,例如:兒童故事,動植物等,也可以透過本書探討人權的議題。只是本書屬於自傳,呈現真實的事實,比較不像《打斷史達林的鼻子》那麼戲劇性,因此要吸引小讀者的難度相對也會提升一點。
我在求學過程以來,對歷史領域有較濃厚的興趣,歷史就像是一篇篇精彩的故事,經常會發現人類經常重複著相同的模式;然而,有時候歷史呈現的事實並不是那麼愉快,看到戰爭、死傷的段落,總是會傷感人命如草芥。只要我上社會課有機會提到歷史部分,總是會希望多提供延伸閱讀,因為史書常常只呈現幾項零碎的事實,片面的角度,就像你若只看特定立場新聞,視野就只偏一隅。
納粹殺害猶太人固然令人髮指,但人類史上的悲劇何止限於某個群體的行為?納粹入侵波蘭時,蘇聯也同時入侵芬蘭;蘇聯在東線反攻德軍時,同樣對人民燒殺擄掠,是否也應該受到譴責?日本人在二戰中的行為,是否也應該受到譴責?歷史常由勝利者書寫,我們若只看見日本人入侵部分,就會忽略美軍進行東京大轟炸,造成無辜人民的大量傷亡,是否也應該受到譴責?更不用說兩顆原子彈了,更不用說後來在越戰的燒夷彈了。
別忘記,在書中納粹敗亡後,當地人也不歡迎他們猶太人,這才是真正讓人心寒的點,更甚於納粹的迫害。老師們帶領學生讀完本書後,應試著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有面面俱到的客觀判斷,可以聯想到金庸《天龍八部》中,蕭峰的偉大在他看見宋遼沒有誰是絕對好人,雙方在邊境都曾經迫害對手,因此他領悟到人皆生而平等,宋人是人,遼人也是人;《天龍八部》中,沒有一位人物有他程度的格局,掃地的高僧才會對他如此的青睞。反面對照,《飢餓遊戲》中的十三區領袖,卻實行和她反對的史諾總統一樣的行徑,強迫都城人民進行飢餓遊戲,可見她認為一到十二區的居民是人,都城居民就不算人;她認為史諾總統不可以進行飢餓遊戲,但她可以,這不算是真正的人權自由。

我認為要引導這樣更深的省思,閱讀這本《木箱上的男孩》才有意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