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告訴愛麗絲
Looking
Glass Girl
作者:凱西.卡瑟迪 Cathy Cassidy
繪者:慢熟 Mind
Slow
譯者:黃意然
出版社:親子天下
出版日期:2017/12/05
ISBN 13:9789869563079
(有雷慎入)
本來沒有打算要買這本書來看,感謝有提供試讀本,讓我又多認識一本很讚的書。作者一開始先從意外發生的事故現場,倒敘一步一步揭開事件的真相,從遠因直到導火線,這種敘事方式會就會讓我想要一口氣知道最後的結局。加上字數也不多,會想要一個晚上三個小時內就解決掉。
常常覺得霸凌整種議題,不應該用加害者/被害者一刀切開,行為和動機兩者是不相同的變因。行為固然會有些大是大非,去傷害別人的身體,物品,心情,這不需要辨別對不對。但內心的問題顯然就複雜多了,抽絲剝繭加害者與被害者的關係,會發現模糊空間變多,所以為什麼會有「可憐之人有可恨之處,可恨之人有可憐之處」這句話。
外在的行為可以有公正的判決,但大家的內在心理,可不是簡單地歸納就能細細分明的,常常會發現在這些衝突中,會看到每一個人的心都是脆弱的,受傷的,反映到最後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吶喊。
故事中呈現最明顯的人是蓮妮。
莎薇
莎薇在愛麗絲受傷之後,到她的病床看望,說了一段表白的話語。(大家都輪流有發表自己的心聲)她提到自己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人。這句話打動了我,她很清楚自己在校園叢林中,不得不建立王國維持一個生存空間。這樣看來,不只是她了解自己的惡,在霸凌事件中,可能所有任的人都分擔了惡,無論主要參與執行的同學,或助陣,或旁觀者。為了不威脅到自己的存亡,必須附和、逃避、漠視,即使良心上「知」,但怎樣都無法「行」。
如果團隊中沒有和愛麗絲產生心結的蓮妮,也許還有一點機會能接納愛麗絲。
蓮妮
出於嫉妒?單純討厭?因為某句話?喜好不同?有同樣喜歡的人?女孩之間以上只要一個變因(或者洩漏秘密,本書沒有提到),足可讓最好的閨蜜變成寇讎。很遺憾,上面五個變因通通到齊,就不難想像為什麼蓮妮會這麼恨愛麗絲了。
最近在班上放《聲之形》給同學看,她有點像石田同學,從加害者,一旦是件搞砸,周圍的同學因利而散,牆倒眾人推,換她變成被害者,被排除在隊伍之外。很巧的是《聲之形》西宮同學和本書的愛麗絲,都願意給他們生還機會。
蓮妮的自白和莎薇完全不同,充滿純粹的憤恨,我相信愛麗絲在昏迷中,必定能聽清楚每一個人對她說的話,雖然作者沒有明示。當愛麗絲在昏迷中知道蓮妮的真正想法後,可能完全接納原諒她,也原諒自己,如此一來才能走出夢境迷宮,從病床上醒來。
最後儀器發出警示的聲響,代表生命可能垂危時,蓮妮突然變得焦急關心,是讓愛麗絲會想原諒的主因。
但在現實中不一定會有這麼戲劇性的轉折,通常已經心存芥蒂的兩人,會去思考還適不適合繼續維持關係,要不要修補。和解不一定代表兩人得在一起,破鏡重圓,有時候各走各的路,也可以是一種選擇。
所以當愛麗絲的形勢由弱轉強時,她最後一段去和蓮妮一起吃飯,充滿了慈悲心腸。
愛麗絲
霸凌事件底下的被害者有沒有責任,這樣檢討似乎很不公平,但為什麼愛麗絲被挑選,其他人不會?
我常觀察到很多弱勢的孩子,會遭受到同儕排斥原因,很多比例是個性上不諳世事,抓不到和同學聊得來的規則。他們講出來的話,做出來的動作,往和群體格格不入,別人就不會想和他在一起做朋友,同時也產生加害者想戲弄欺負的慾望。
當愛麗絲自己聊到忘我的時候,分不清楚戲裡戲外的腳色,沒有顧到朋友的感受,就會讓同學討厭她的愛現。加上她無意中戳中了蓮妮家庭的狀況,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不愉快。最後彼此的興趣和個性漸漸南轅北轍,難免漸行漸遠。
至於兩個人同時愛上一個男生,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草,形成再也不能避免的衝突結果。那麼多因素交叉,青春期的孩子的風暴正是在此,不知道為何昔日的好友,突然開始變成陌生人。
偏偏愛麗絲過程中完全沒有自覺到,心智還不夠成熟,有時候這麼多結綁在一起,連大人都不一定能釐清,更何況是年少孩子。
如果愛麗絲起初能不搶占風頭,讓一點機會給她兩位朋友,會不會能避免後面糟糕的發展。
一個人太過單純似乎不是件好事,大人是否需要盡力教導孩子怎麼小心的在校園叢林中生存?單純固然是種美德,但如果沒有一點靈巧來平衡,很容易變成大家所說的「白目」,相信這樣的孩子大家都會遇過。
「做自己」和「自我中心」似乎存在很多交集,孩子應該要小心自己踩在哪裡,大人也該適時幫助,也許在群體中不會變成大家討厭的對象。
小結
我覺得要給孩子釣竿,就是引導他們如何靠自己去解決困境,解鈴還須繫鈴人,我不相信可以把大家叫來,講一講就握手言和,人的心沒那麼容易改變。大人頂多只能從旁協助,沒辦法勉強誰去接納誰原諒誰,和誰做朋友,每個人都有揀選同儕的自由意志。
另外,這本書中的歌曲發揮有點少,感覺可有可無,沒有看到這些音樂對愛麗絲發揮到舉足輕重的影響,是書中的一點小瑕疵,以上純屬個人觀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