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

讀書心得:《小偷》

《小偷》:一本寫給兒少的本格推理極短篇
作者:王淑芬
繪者:徐至宏
出版社:也是文創
出版日期:2014/03/05

在本書之前,曾經拜讀過幾本王淑芬老師的名著,從還在當實習老師時,她是啟蒙我進入兒少文學世界中的一位重要作家。以兩本印象最深舉例,《君偉上小學》系列的故事有許多搞笑的情節畫面,在小朋友圈子中很受借閱歡迎,對我來說卻也隱藏一些教育現象的思考;而第二三次重複閱讀《我是白癡》,愈能感受其嚴肅性,書中反映出必定有始終無法接受主角的同學、家長或老師,讓人不禁掩卷嘆息。王老師的作品總是逗趣詼諧,鮮活地呈現有血肉的人物與驚喜的情節,但紮根的土壤是包裝著嚴肅的省思主題。


事件本身的真相,是否能解決並不是作者想要處理的。在每個章節中,透過所有當事人輪番上陣的自白過程,呈現出蘇詢慧老師所說的「原來我們都受傷過」,才是令人怵目驚心的。這些成員過去不同的經歷,可能是家庭環境的痛苦,可能學校中的不如意,進而累積成五味雜陳的情緒與價值觀,像是不滿足、自怨自艾、自卑、憤怒、無奈、悲傷、孤單、自戀、逃避、不安、嫉妒……等等。即使在班上叱吒風雲、光鮮亮麗的班長張菲菲,內心也有不為人知的天地。加上恰巧彼此之間的言語動作,產生了錯綜複雜的移情連結、一環扣一環,到最後第一件偷竊案發生時,無可避免地啟動了情緒按鈕,踩爆一連串的地雷,像骨牌般奔騰宣洩,不可收拾。

在這本書的事件中,每個人都是加害者與受害者,每個人的想法、行動都對事件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。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故事,都由幽微深邃的內心情結,這也就是現在每個人的真實寫照吧。如果當事人都不完全了解自己,困在某些意念而尚須摸索時,身為旁觀者又怎能眼見為憑,自以為了解別人,甚至替別人擅下結論呢?

也許這篇短心得寫得很爛,這是因為在本書中,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,而我自己也在學習的過程中;另一方面是這本故事不適合下任何結論,有些故事很明白的啟示一些東西,但本書絕非如此,更非評斷每位角色的對錯。故事就是故事,只是要講出他們的感覺而已,沒有要你建議什麼,或分析什麼,或下什麼心得,在讀本書時,你只要好好聆聽,感受每位角色的感受,專注在故事的氣氛中。別因為他們直接、不避諱的對白,而像法官一樣做出批判,就好像我們自己也常對自己做出批判一樣。

為了完整了解本書每個角色的現象,特別整理出重點,我覺得這是閱讀中很重要的步驟,透過這樣的消化,會更能掌握這個事件的全局。最沉澱的感觸的先決條件應當是咀嚼好清楚的邏輯脈絡,或許讀任何書都是這樣。以下整理的投影片中有「大雷」,請慎入,慎入……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