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冬天,和烏魚說再見
作者:子魚
繪者:嚴凱信
出版社:康軒文教
出版日期:2011/03/14
這是發生在高雄蚵寮漁港村落的故事,具有濃厚的本土氣息,每年冬天,這些漁民就是靠著捕烏魚維生,所以描述感覺像真實事件。
在阿勇的爸爸時代中,每年寒流來襲時,都可以捕到成千上萬的烏魚,為什麼到了阿勇這一代,變得幾乎沒有收穫?是因為他不尊敬神明?是因為不夠努力,沒有學到爸爸的捕魚技術?是因為設備不夠先進?都不是。原來是在年年趕盡殺絕之下,烏魚幾乎要滅絕了,所以漁獲量年年減少。
一開始神明會把烏魚趕到漁民面前,讓他們能討生活,故事最後反而依賴媽祖出面,幫助烏魚王帶領僅剩的三千隻家族,逃脫阿勇的船隊。這是很大的對比,我覺得這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反映「人定勝天」的道理,是人類自己不節制,迫使神明必須干涉生態的平衡;所以這種結局並不是上天造成,是人類選擇的結果,這可能是阿勇到故事結尾都想不通的環節。
在閱讀過程中,我原本以為會有圓滿的結局:阿勇領悟自己的錯誤,請求神明原諒,再度讓他們有所收穫。但再讀一遍後,我推測作者沒有這麼做的原因可能有兩個。首先,故事中烏魚現身說法,讓大家從烏魚的角度感受到牠們的恐懼與生存需求。人為了生存需求,勢必會影響到其他物種,若今天我們換成是其他動物,也會希望人類能節制慾望,想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權益。
第二,作者為什麼沒有讓阿勇領悟到這個道理?阿勇他一生中,努力的承接父親所教導的一切,不管是技術上、態度上、信仰上,他都和爸爸一樣是個稱職的漁民。但他沒有發現時代的改變,當人類沒有節制慾望,而時代不段往前時,面臨的生態浩劫就會愈劇烈,經營手法必須有所改變。在24頁中,作者提到阿勇一家人完全不重視學業,認為只要知道怎麼捕魚就可以了,我覺得不完全正確。誠然,漁業的實作技能與社會經驗絕對是更重要,但求學是為了得到基本素養和觀念,為了當遇到困難時能輔助我們。當阿勇的觀念只有複製父親過去的思維時,顯然是不足夠的,他會無法理解與面對現在的困境。
黑雪公主
作者:陳佩萱
繪者:徐建國
出版社:小兵
出版日期:2012/02/29
王后生了小公主,她祈禱小公主有雪白的皮膚,漆黑閃亮的頭髮,卻因為仙女的失誤,外表剛好相反,變成黑皮膚白頭髮。
公主小時候不斷地問父母外表為什麼與常人不同,國王和公主都不斷鼓勵她正向思考,說天給她這個獨特的天賦,就是期許她未來能夠發光發熱。後來黑雪公主果然受到人民的愛戴,反而人民學習她的人氣造型,想和她一樣活得這麼快樂。
當仙女知道是自己失誤時,她決定要把她變回「白雪公主」,反而讓公主完全陷入慌張,以為自己沒希望了。幸好,國王與王后引導她領悟,並不是外表而是她奮鬥的過程,帶給她現在的成就。最後仙女反倒不知道該不該把她變回來,還是維持原狀?她陷入兩難……
我想作者可能故意要這麼做,讓大家還有想像的空間,交給讀者決定故事的後續發展,若從這個角度來說,我認為結局合理,贊同作者的安排方式。如果以仙女的角度來說,我認為她應當把公主變回原來黑雪的樣子,因為這才是她真實的自我。雖然一開始失誤,但公主卻能夠扭轉奇蹟,活出自己的人生,這種情況就不需要變回「白雪公主」,況且變成「白雪公主」她還要再去適應新的自我,這樣對公主不公平,又再造成一次新的困擾,所以我認為仙女還是必須負責任把她變回來。
無法遺忘的太陽餅
作者:徐清
繪者:安致林
出版社:聯經出版公司
出版日期:2010/01/07
有許多故事,都會描述到平凡的小孩,有一天突然遇到會說話的動物,或者超現實的精靈、神怪等,展開一連串的友誼發展。
每當讀到這種故事,總是會很希望有機會經歷一次,雖然理性中,知道這是不可能的,是故事中才會有的情節,但是從羨慕主角,而代入自己身上,幻想、想像自己去經歷這一場冒險的閱讀過程,每每帶給我們美好的回憶,這也是許多童年中溫暖的其中一種過程吧!
故事中的小女孩遇到一隻會說話的貓,每次都要向她要太陽餅吃,從彼此有防備之心,到無話不談,甚至幫助小貓的媽媽在颱風天,建立穩固的窩。但是颱風過後,小貓一家人就離去了,再也沒有牠們蹤影……
這樣的結束不會太悲傷,卻充滿綿綿的情意,讓人珍惜彼此相處的過程,此刻不需要去分析作者為何要設計這樣的結果,只要沉浸在故事的氣氛中,就是最甜美的滋味…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