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阿富汗筆友
Extra
Credit
作者: 安德魯.克萊門斯
原文作者:Andrew Clements
譯者:周怡伶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期:2010/02/26
讀完本書,會發現作者很明確的表達不同文化民族間的多元,以及包容與尊重下產生的可貴情誼,不過我想從另一種角度來談談這本故事。
首先,我覺得克萊門斯這次的小說題材很特別,因為「校園故事」大部分會描寫朋友之間的互動或衝突,而本書聚焦在女主角艾比個人的事件。她為了不被留級,參加了筆友計畫,來加強語寫作文能力。從魚雁往返中,艾比與阿富汗男孩薩迪德互相了解對方的生活背景,發展出惺惺相惜的友誼;最後雖然遭到激進組織「神學士」與保守長老的反對而結束,卻留下美好回憶。
不同文化的激盪下,會產生對遙遠那一邊的想像,想像激發出夢想。艾比的功課普通,她的興趣是攀岩登高,後來選擇阿富汗就是因為這個國家境內多山,北方有世界屋脊般的興都庫什山。在通信時,她不時透露出對山的憧憬,而薩迪德也很貼心,他寄了一塊山脈上的岩石給艾比作紀念。也許艾比會夢想將來能實地走訪阿富汗,親眼見識印證地圖上的風光。
薩迪德的夢想又是什麼?當艾比羨慕他有山時,他說:「山很美,可是為了生活,我們必須與他對抗。」可見艾比眼中山的夢幻,卻是薩迪德村子生計的挑戰。當他看到艾比家農田的照片時,說:「我看了妳寄來的照片,那片綠色田野我不認為很平坦、很無趣,那片田野足夠養活我們全村的人加上牲畜整整一個冬天,那片田野很美,就像神的微笑。」他反過來羨慕的是艾比富足的環境,希望自己家裡也有良田,讓大家有好收成過好生活。
故事中也乘載另一個人的夢想:薩迪德的老師馬哈默。他推動筆友的活動,是希望村子能夠更有開放的國際觀,帶來文明的進步。所以當計畫必須終止時,他仍舊保持希望,確信改變會像日出一定到來,他也期待村子能進步到孩子能擁有筆記型電腦。
透過三位主人翁的故事,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的刺激下,透過認識別人、羨慕別人,會讓自己審視對未來的夢想與願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