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

金庸筆下的精采段落:這一刀到底要不要劈下去

金庸筆下的精采段落:這一刀到底要不要劈下去
選自《神鵰俠侶》第八回248-250
資料來源:龍騰世紀書庫
苗人鳳這一招「提撩劍白鶴舒翅」只出得半招,全身已被胡斐樹刀罩住。
他此時再無疑心,知道眼前此人必與胡一刀有極深的淵源,歎道:「報應,報應!」閉目待死。胡斐舉起樹刀,一招就能將他劈下巖去,但想起曾答應過苗若蘭,決不能傷她父親。

然而若不劈他,容他將一招「提撩劍白鶴舒翅」使全了,自己非死不可,難道為了相饒對方,竟白白送了自己性命麼?霎時之間,他心中轉過了千百個念頭:這人曾害死自己父母,教自己一生孤苦,可是他豪氣干雲,是個大大的英雄豪傑,又是自己意中人的生父,按理這一刀不該劈將下去;但若不劈,自己決無活命之望,自己甫當壯年,豈肯便死?倘若殺了他吧,回頭怎能有臉去見苗若蘭?要是終生避開她不再相見,這一生活在世上,心中痛苦,生不如死。
那時胡斐萬分為難,實不知這一刀該當劈是不劈。
他不願傷了對方,卻又不願賠上自己性命。
他若不是俠烈重意之士,這一刀自然劈了下去,更無躊躇。
但一個人再慷慨豪邁,卻也不能輕易把自己性命送了。
當此之際,要下這決斷實是千難萬難……苗若蘭站在雪地之中,良久良久,不見二人歸來,當下緩緩打開胡斐交給她的包裹。
只見包裹是幾件嬰兒衣衫,一雙嬰兒鞋子,還有一塊黃布包袱,月光下看得明白,包上繡著「打遍天下無敵手」七個黑字,正是她父親當年給胡斐裹在身上的。
她站在雪地之中,月光之下,望著那嬰兒的小衣小鞋,心中柔情萬種,不禁癡了。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歸來和她相會,他這一刀到底劈下去還是不劈?。


印象中,很少看到金庸小說中,會出現連續的短段落,這種情況應該比較常出現在古龍的小說中。可見胡斐的內心相當掙扎,作者也很掙扎,讀者更掙扎。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這段結尾設計,在此不想贅言,只想略略表達自己感受。
到底要不要劈下這一刀,是對小說創作一個本質上的大哉提問,會有人告訴你這叫做「兩難」,無論怎麼做都不對,都互相矛盾,所以乾脆不寫結尾,才是唯一正確的選項。
這就是我為什麼如此討厭金庸小說的地方。
從這一部小說的結尾可以看到金大俠的基本面貌。
或許我們不能用現在人的思維角度,去看待書中很多古人的決定。可能我境界太低,想不透為什麼不轉個念頭,或再想別的轉圜方式,總是要朝最慘烈的發展走去。我也認為金庸小說中太多不合理的巧合,把太多固著的人放在同一個舞台上。
看小說是生活中的一種紓壓,總是希望補足生活中的缺憾,讓主角的行為言語,填補內心不完滿的那一塊。縱使故事本身結尾不一定快樂,但也應當「藉由不完滿的情節表達莊嚴的完滿宗旨」。
金庸小說剛好相反,「完滿的情節表達不完滿的意念」,幾乎每一部都像是幾千片拼圖,拚完以後缺少了幾塊。看完以後感覺心裡更空虛遺憾,沒辦法有暢快的喜悅。
讀金庸的小說,會留下明顯的失落感,而且很難找到失落在哪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