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

《西遊記》「三打白骨精」故事討論(上)

《西遊記》「三打白骨精」故事討論():與故事無關的廢話
少年讀西遊記2:從風到火的考驗
原著:吳承恩
作者:張家驊
繪者:唐唐
出版社:小天下
出版日期:2016/12/27

最近看了《尋找雨兒》、《少年讀西遊記》三本以及《瓶中迷境》等書,漸漸醞釀出一個感觸。這要追溯去年第一次接到高年級閱讀課,雖然準備了一些課程方式,但發現學生不一定有興趣並接受,最後發現這個班級的同學,在做開放式學習單時,很能夠也願意發揮自己的創意。最後定案從上學期第四五週開始,參考國語日報「我是剪報高手」,從題目訂定,找尋剪報,讓大家一篇一篇的去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。
現今四月初,進度已經來到內頁第五篇,再兩節課,我們就要進入尾聲,寫序言和封面封底。這種讓學生完全自主的學習方式,固然能讓他們隨心所欲暢遊在有興趣的領域中,找到一份閱讀快樂,但另一方面沒有範圍,有些同學容易卡住,到現在只能做出一兩篇。也就是說,沒有框架的學習,固然產生的東西各異其趣,但也很容易會看見有學生心態會畫地自限,或漫無目的。這不是第一次嘗試讓同學做自由研究,但難度實在太高。
《瓶中迷境》中,老師讓同學在這個學期中只讀一本書。從內容中的每個橋段,去研討其中的細節;本來可能只是平淡的讀過去,蜻蜓點水,也不會想到某個地方其實是不簡單的。然而藉由各種思考,不但可以挖出作者埋伏的心機,也可以更完整領會文本的奧妙。
可見大量閱讀不是不好,但速食法的狼吞虎嚥可能錯失營養的消化,所以追求讀幾本不一定是最好的閱讀方式。像《尋找雨兒》我就發現只讀一遍不行,作者到處都描寫一個亞斯孩子的特質,再多讀一次,才能更透徹的「同理角色」。
一開始沒有想到閱讀課可以這樣操作,然而原先大規模的運作已經到後半段,豈能改弦易轍,只好有始有終的走完,以後還有機會再來。
先選擇一本,每次學生回去看一個段落,下一次根據這部分來討論,最後有沒有討論完這本書沒關係,重要是一次就是只有一個主題,像庖丁解牛般,剖到連骨頭的汁髓都吸得乾乾淨淨,才能產生記憶點。
等到五月下旬完成後還有一個月約三四節課,可以試行,其實我在上週就利用十五分鐘,示範一遍給學生看,看到有些同學會心一笑,就知道這是還可以的,這些內容之後會寫在下篇。但同時也衍伸兩個問題,第一,學生對你挑的書本有沒有興趣,要願意讀才有討論的前提,這固然考驗老師引導是否精采,旁徵博引是我有把握的,但不一定有把握學生會喜歡上這本書?第二,學生願意發言提出詰問,才能產生對話的空間,否則都只能呈現老師單方面的角度。誠然,這跟班級的先天風氣很有關係,過躁或過靜都需要調整,或許可利用分組討論,去產生學生方面能丟出的東西,當然,有時老師必須再多走一步提問,才能激發相反意見。以後有機會操作才能驗證,上星期有曇花一現,但還沒很熟練和把握。
最後附帶一個問題,什麼樣的文本可以這樣操作?「經典文學」是很好的途徑,這些作品有個共同特質,就是「言不盡意」,文中隱含如同冰山在水下,容許多重歧異的詮釋空間,因此能產生交互詰辯的可能性。有些文本的中心思想太顯而易見,主角個性扁平,整體缺乏灰色地帶,不容易有爭議性,那可能一兩節課就會搞定了。
最絕頂的文本之絕頂處,在於內容的議題、材料豐富,這個段落暴露某個人性現象,下章節可能又諷刺另一個社會面貌,這就是經典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之原因。例如:三國演義、西遊記、紅樓夢、聊齋誌異、金庸小說,西洋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、湯姆歷險記、巧克力冒險工廠、哈利波特等等,抱歉我書讀不多,舉的例子非常有限,相信有更多讀者會開出更多書單。
上節課學生問《分歧者》算不算?以上述標準來看,我認為會不如《飢餓遊戲》,《分歧者》的男女主角沒有《飢餓遊戲》具有爭議性,當角色產生兩方截然不同的擁護者,而愛恨分明時,才能有討論空間。《分歧者》不是不好,但比較少看到《飢餓遊戲》中決定時的掙扎,這是我的看法,僅供參考,從來沒有說服讀者要完全接受。
我雖然只看過一點原文版西遊記,對原文版不熟悉,但可以感覺到《少年讀西遊記》這個版本,有刻意保留一些原來作者的口吻和意念。至少學生讀完後,是否能打破過去孫悟空全能無敵,唐三藏迂腐無知,豬八戒貪吃無能的刻板印象?
太久沒寫,寫得很亂(心虛:之前也沒好到哪裡去。)希望下一篇開始討論《三打白骨精》時,可以提供給大家不一樣的思考角度,也希望時間給我多點機會,讓我還能多討論幾篇西遊記,當然還是再跳針一句:你不一定要認同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